在上海医疗界,有一对分别熠熠闪亮的“双子星”——
一米九的身高和硬朗外形下,白袍与戎装加身更是尽显飒爽;同为美国哈佛医学院—海军军医大学(原第二军医大学)联合培养的医学博士,在各自领域内,一位深耕于上海市骨科唯一“双中心”建设单位的脊柱外科,一位在国际顶刊《自然·医学》发表了我国影像学界首篇研究论文,聚焦人工智能技术筛查诊断“癌王”胰腺癌的新突破。
而如今,这两颗星又因共同的目标汇聚在同根轨道:哥哥曹鹏,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长征医院)脊柱外科主任医师,摘得国内首档大型健康科普电视脱口秀节目《健康脱口秀·第一季》总冠军;弟弟曹凯,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长海医院)放射诊断科副主任医师,近一年内在全市、全军到全国科普讲解大赛中“连中三元”。
“就算没有这层血缘关系,骨科和影像科医生在日常工作中也亲如手足。”曹鹏笑道,“而我俩现在算是‘双核驱动’,让医学科普在老百姓那儿够得着、被看见、能决策。”
今天是第8个中国医师节。这对孪生医生兄弟,娓娓道来了几个小故事,而“有态度、有深度、有温度”的医学科普,或许就是这样炼成的。
3个好消息和一张纸:让科普“预装”知识
“就像飞行员在起飞前收到气象简报,规避乱流、雷电、侧风,飞机才能安然起飞。要是我们在腰痛发生前读懂身体的‘气象图’,是否就能提前布防,将病症扼杀在摇篮?”曹鹏用手指比划,“有个就比指甲盖大一点的体态贴,贴在颈椎第7节下方。去年一项为期4周的随机对照实验显示,用户的脊柱疼痛下降14%。它就像安全带,在发生危险前拽你一下,让长期受压的椎间盘提早化解隐患。”
7月9日,视频号“曹鹏脊时间”发布了关于脊柱外科未来3个好消息中的第二则——脊柱的“天气预报”。上千条评论中,患者纷纷表达着对曹鹏的信任与未来医学的期待。在后台,曹鹏经常观察短视频的数据变化,“第一个好消息关于精准导航的手术,第三个好消息关于人工智能帮助医患打碎沟通壁垒,而第二个消息的关注度最高。”对医学科普的追求,最热烈的是患者,而更广泛的是想“治未病”的大众人群。能不能在极早期就为他们“预装”知识?
曹鹏的科普初衷正源于此。一日门诊,推门而入的患者先朝他笑了一下,“曹医生,终于见到真人了。”张阿姨从外地赶来,手机里收藏着一百多条“曹鹏脊时间”。坐定后,她从包里抽出一张深深折痕的纸,“那是我在视频里反复提到的临床决策‘三把尺’,和根据自测视频得到的结果。”他印象深刻,“阿姨在纸上圈了3个问题:我现在需要手术吗?保守治疗的话该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什么情况需要马上复查或改变方案?”既往影像报告、症状时间线被一并放在桌上,几乎与科普视频中的问诊顺序一致。
曹鹏仅补充了两个细节,告诉阿姨以功能结局优先,先行8周保守“组合拳”,“她脱口而出抢答了‘保守治疗有效排行榜’的那期内容:4周零改善或出现进行性肌无力,要立即复诊。那一刻我突然明白,科普不是医生的单方面喊话,而是把‘共同语言’提前装进彼此脑中。”两个月后,张阿姨在视频号留言,“夜间能睡整觉了,能抱孙子5分钟了。”那张纸仿佛一张从网络到线下的通行证,“她从千里之外来看门诊,不是奔我,是奔一个已被验证的沟通方式:看见、看懂,最后与医生一起做对的决定。”
《四季歌》和3个“器官”:科普的“复利效应”
2024年,瑞士日内瓦。联合国人工智能向善(AI for Good)全球峰会上,有一位术后痊愈的中国女性胰腺癌患者,用口琴吹奏着老上海的经典民歌《四季歌》。跨越国界和语种的音乐无需翻译,向世界发出强有力的讯息:人类首次在与“癌王”的斗争中掌握主动权。
患者黄阿姨是一位军嫂。在20530人的真实病例回顾性试验中,她的体检报告被AI识别为疑似胰腺癌患者,经进一步评估确认此前漏诊,所幸术后顺利康复,她也成为全球首位AI胰腺癌早筛技术的受益者。
时间再倒推一年。曹凯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发表该成果,聚焦一经诊断、80%都已进入中晚期的胰腺癌患者。胸部平扫CT已广泛应用于肺结节筛查,是否可以适度扩展应用范围,进行胰腺癌筛查?为此,多中心研究团队构建独特的深度学习框架,最终将其训练为胰腺癌检测模型(PANDA),发现了71例像黄阿姨这样的漏诊病变,并快速为早期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
高影响因子的顶刊、悬崖勒马般的诊疗,当一切似乎都画上了圆满符号时,曹凯脑海中却出现了一个声音:这还不够。“许多专业术语病人根本看不懂,但我们的服务对象恰恰是他们。如果医疗科研成果只在学术圈的自娱自乐,不就是一种曲高和寡吗?”
兄弟俩长谈了一番,这对“手术刀和CT设备”的搭档,共同初试了对PANDA模型介绍的“降解”——3分钟的短视频《胰转万年》里,曹凯作为主角出镜,将CT比作时空穿梭机,胸部平扫CT影像中的微小肺结节是岁月过去留下的瘢痕;但胰体部低密度局部萎缩的病灶,或许就预警着胰腺癌的未来。“我是一名影像科医生,你可能看不见我们,但让胰腺癌被看见,让关爱来得更早些,我们一直在努力。”
这是不会被写进论文的脚本,但能触达人心。正如曹鹏所说,好的医学科普,要有3个“器官”,“把最可靠证据放大给公众看的放大器、把知识翻译为可执行选择与下一步决策的转换器、在可能的过度医疗与信息焦虑前主动喊停的刹车器。”
他透露如今做科普的频率,“门诊日、手术日之外,从一周单更到双更,选取学科主流的30多本期刊新文快速浏览,挑选老百姓应该知晓的有价值信息进行二次加工。”曹鹏希望,“有梗”的网感演讲经验能为高认知负荷的专业研究“降维”,产生可反复播放、多次传播的科普“复利效应”。
惊人、海量的信息在这个时代如碎片般涌来,我们真的还需要更多信息吗?兄弟俩深思后,从专业期刊与脱口秀的两条通路走向一个目标,让科普的价值被点亮、扩散,最终沉淀。“它的价值不应该止步于50块挂号费、一万块手术费,更是人类医生有别于AI医生的最后一道防线:先共情患者、再引领决策。”
从两个实习小医生“打怪升级”:做双核迭代的科普
“曹鹏脊时间”始于2021年4月,彼时短视频已经初现风靡之势,却并不乏“挂羊头卖狗肉”的“演员医生”。“我就想,我得做好这个。作为外科医生开实名账号,至少我是勇敢的,敢于在网络上展示自己,也让患者有渠道约束我。”
很快,曹鹏带着精选的“段子”从近2000名医生中脱颖而出,入围“精诚奖”首届医生科普大赛(上海)决赛,也正是这段经历,让这匹千里马遇见自己的伯乐,加入了由上海市卫健委、市健促办等共同打造的首期《健康脱口秀》。
“曹鹏的外形高大周正,表情看起来也蛮严肃,但一上台就是‘反差萌’。”市卫健委健康促进处处长王彤说,他不仅有妙语连珠的天赋,更有专业医者的勤勉,“脱口秀毕竟是新尝试,曹鹏生怕做不好,在医、教、研任务外的空闲时间反复磨砺逐字稿,才形成了如今幽默、温情又不失锋芒的成熟台风。”
从夺冠时的一匹“黑马”,到兄弟俩的双核驱动,做“快迭代”科普的曹鹏和“稳迭代”科普的曹凯,似乎找到了专属于他们的“医学打怪路径”:找到可落地的新技术应用于临床,凝练新技术的亮点输出为科普,再通过大众反馈升级成新技术。曹凯说,科普也在倒逼自己不断学习,下一步也将继续探索平扫CT+AI技术运用于肝癌、食道癌、胃癌等更多适应证,惠及更广泛患者人群。
《胰转万年》里,让曹凯抱憾的病例,是自己的带教老师。“她被胰腺癌夺走了生命,当许久后我用PANDA模型复盘影像报告时,其实确诊前8个月已经看到了病灶。”那一年,同样进入临床做实习小医生的曹鹏,每天亦步亦趋跟着大专家查房。走在队伍最末尾的他,经常被患者喊住,“刚刚说了什么,医生你能帮忙再讲一遍吗?”
或许,做科普的种子那时就被悄悄埋下了。
信康配资-宁波股票配资网-正规配资之家门户-正规配资论坛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