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暑期,上海财经大学2024级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岳益鸥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度过了难忘的“千村调查”时光:在梯田田埂上,感受独属于哈尼梯田的千年智慧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制陶捕鱼的过程中,切身体会到当地特色产业带动的经济发展;在烈士墓园肃立默哀中感受家国情怀。“学习不应止于书本,更应亲自走到田里去。”岳益鸥的感慨,代表了诸多同行青年学子的心声。
青年学子用脚步丈量中国乡村的土地,用思考探寻乡村振兴的密码。据悉,上海财经大学“千村调查”项目已连续实施18年,组织引导3万余人次学生利用暑期走千村、访万户、读中国。作为学校暑期社会实践品牌项目,“千村调查”迄今已覆盖 34个省级行政区的1.45万余个村庄,形成1.3万余篇调研报告。
今年,上海财经大学党委书记许涛随着一支调研团队一同来到元阳县。许涛说:“师生从课堂走向田间地头,将课桌搬到田埂上,把足迹印在乡野间,目的就是在躬身调研中触摸乡土脉搏,在深度接触中感知百姓冷暖,在真切感悟中读懂国情民意。”
脚踩泥土,读懂真实的中国乡村
“阿叔,今年的红米能收多少箩?”日前,踩着清晨的露水,村调查元阳调研团队的师生们走进位于南沙镇的农户家,开展以农业强国建设为主题的三农问卷调查。用当地方言聊家常式的提问,接地气的调研不仅迅速打开农户的话匣子,更让学生们收获了不少真实信息。农户的家庭基本信息、农业经营状况以及对本村未来发展的期望,关于三农发展的意见都从拜访中逐一获得。
2023级公共管理学院农业经济学博士生石帅伟在调研中发现,当地农产品十分丰富,其中农户种植红米能够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一斤红米原粮的出售价格远高于普通稻谷原粮的价格,并且枇杷种植也为农户带来了可观收入。2024级信息管理与工程学院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本科生刘映琪感慨,在参与“千村调查”后,她才真正感受到“一亩地”的分量。“我沿着田埂,刻意用步子量那25米有多长,第一次知道一亩地究竟有多大,能够带来多少收成。”刘映琪说,当她得知,村子的田埂上已飞起无人机自动浇肥,意外之余更多的是欣喜。“听到果农们的芒果、枇杷走出了大山,远渡重洋,真是打心底里为他们开心。”
农文旅深度融合,让当地农户逐渐富起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那里村得到现实写照。
在那里村,基于傣族制陶技艺这一珍贵的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并形成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产业链。围绕傣陶技艺,村里建立了从原料采集、手工制作到产品销售的一整套完整体系,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体验,同时也为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之一。在攀枝花乡勐弄村,绣坊里的匠人们以土布为纸,用七彩丝线勾勒出梯田云海、火塘星辰。当地将传统手工与现代设计相融合,让古老纹样焕发出新的生机。从家庭手作到合作社产销,从婚嫁信物到文化商品,一根绣线串联起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脉络。
2024级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博士研究生连通说,在深入的调研中,他看到了最真实的中国。“元阳有丰富的自然、文化资源值得更多的人去发现、去了解。”未来,他将继续致力于乡村振兴研究,在推动农业强国的路上贡献智慧与力量。
行走的思政课,引导青年学子成才立志
对师生而言,“千村调查”早已不单单是一项社会调研,更是一场润物无声的心灵之旅。
18年来,“千村调查”已迭代到3.0版本。上海财大正努力推进国情教育、科研育人、劳动教育、社会实践、文化涵育“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新模式建设,在调研中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科学精神、实践能力、劳动意识和创新思维。
比如,“千村调查”始终关切三农问题,围绕“农民发展状况”“农村医疗卫生保障”“农民收入状况”“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振兴”“乡村善治引领乡村振兴”等主题,形成了一系列实践和教学成果。
再如,在“农文旅”融合示范村落阿者科村,师生们一边调研“稻鱼鸭”综合种养模式,一边身穿连体背带防水裤抓鱼,亲身体验农耕乐趣。晚饭时,大家合力烹饪捕获的鱼,烤鱼、鲜鱼汤等佳肴,共同品尝劳动成果。这堂沾满泥土、带着水珠的沉浸式“大地课堂”,不仅让青年学子在躬耕中读懂了土地的厚重,更在心中播下“懂农、爱农、兴农”的种子。
信康配资-宁波股票配资网-正规配资之家门户-正规配资论坛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