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四期间,我在一家托育园实习超过3个月,当中生病6次,特别特别累。”
陆佳丽本科就读于浙江树人学院家政学专业,是这一专业的第一届毕业生。今年6月,在正式毕业之际,陆佳丽决定离开实习单位,重新寻找工作。
投了不少简历、多次面试后,陆佳丽明显感受到校园学习与社会求职之间的落差:在家政领域,用人单位通常更青睐既有实操经验、又有相关资格证书的“老手”;而在非家政领域,一些人对家政学专业并不了解,甚至仍然抱持着“家政=保姆”的刻板印象。
然而,当首批家政学毕业生开始走向市场的时候,家政市场个性化、精细化的需求正在表现出不断升级的趋势。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家政市场的用工缺口已达2000万。
学生们在课堂上学习插花
刘园园是温州一家家政职业培训学校的执行校长。她向记者举了个例子,当地住家阿姨的月工资普遍在8000元左右,有人愿意出1万元—1.2万元聘请阿姨,但条件是在洗衣做饭之外,还要能教孩子认字、做早教游戏等。然而,在温州当地,能满足这些条件的阿姨并不好找:“后来终于找到了一位曾在上海幼教机构工作过的阿姨,才算是匹配成功了。”
专业沉淀与市场需求能否更好地嫁接?家政学专业培养的究竟是哪种人才?进入就业市场,再回望4年的学习,他们有哪些得与失?记者和几位刚毕业的年轻人聊了聊。
面临选择的年轻人
2021年9月,浙江树人学院迎来了第一届家政学本科生,总共26人。
李雯是唯一“上岸”的学生。临近毕业,当其他同学忙于找工作时,她已经收到了浙江工商大学社工专业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
决定考研,和李雯本科期间的一段实习经历有关。
去年夏天,在杭州一家高端养老社区实习一个月后,李雯发现,如果毕业后想直接到这样的公司就职,可能会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状况:“我实习期间的岗位是社区管家,同事们的学历几乎都是专科,工资不高,工作又很辛苦,和我去之前想象的不太一样。”与此同时,如果想在管理岗位上工作,对学历的要求并不低,她的顶头上司就是复旦大学社会工作学硕士毕业生。
在真实的职场历练1个月后,李雯意识到,经过大学阶段的学习,自己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还有待提升。
李雯的大学毕业照 受访者供图
家政学专业到底要培养出怎样的人才?老师告诉她,家政学专业致力于培养三个方向的人才:具备满足家庭事务公共化、市场化、数字化趋势需求的高级研究人才、高级服务人才、高级管理人才。
在完成四年的专业学习并考研成功后,李雯对学院的期许有了更为理性的看法:“理想是美好的,但现实肯定会遇到一点挫折。以高级研究人才为例,老师的初衷肯定是希望我们继续深造,考上家政学研究生,然后在研究领域闪闪发光。”
李雯决定考研之初,也想过报考家政学研究生:“硕士点太少了,据我了解,全国好像只有河北师范大学、吉林农业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这3所高校可以报考,前面两所对我来说太远。而南京师大呢,当时我们班已经有同学准备报考,并且听说招生名额只有2个,竞争压力很大,所以我放弃了。”
除了李雯,她的25个同班同学都选择迈入职场,大多进入了“一老一小”服务领域,也有涉足物业管理、家居生活的,但是并没有人去当月嫂或是保姆。
陆佳丽告诉记者,班里大多数同学都顺利找到了工作,但也有少数几个人和自己一样,仍然在寻找合适的工作机会。
“实际上,在高端家政市场,人才的需求量很大,高级育婴师、儿童陪伴师、家庭管家,都是对学历有要求的岗位。但到我们公司来的家政学专业学生,没有一个愿意去家庭做一线家政服务。”徐君是上海一家家庭服务公司的总经理,在她看来,高校家政学专业毕业生和实际的市场需求之间,有些脱节。
徐君坦言,如果大学生能够在校园里就把家政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学到位,毕业后又愿意从事家政服务工作,经过培训后,起薪会比市场价高30%—50%:“以上海的家政市场为例,培训到位、有服务意识的新手家政员,‘行情价’在每月7000元左右。随着经验技能的提升,工资可以到1万元左右,而有学历的家政员如果技能突出、情商高,工资可以达到1.2万—2万元。”
摸着石头过河
一方面,家政公司方认为家政学本科生看不上一线家政工作;另一方面,像陆佳丽这样的家政学毕业生又面临着就业未能一帆风顺的苦恼。
投了不少简历、经历了多次面试后,陆佳丽发现自己陷入“两难”的局面——家政行业真正需要的是一线服务人员,如月嫂、保姆、保洁等,即便想到家政公司或养老机构去应聘育婴师、养老护理员等,“甲方”也要求应聘人员有相应证书或者实际工作经验。她上网找了不少考证机构,但又发现这类公司鱼龙混杂:“网上不少考证机构套路都差不多,让你交学费、上几天课,相当于花钱买证书,我感觉这种证没必要去考。”
“如果在上学期间,提前把就业时可能用得上的证书考出来就好了。”想到这个,陆佳丽觉得有些遗憾。
至于非家政领域,不少企业看到她的简历上“家政学”3个字,就直接“PASS(淘汰)”掉了。
“作为新兴学科,我们家政学专业的课程内容丰富、实操性强,老师们教课都很用心,但课程体系似乎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对于大学的学习内容,李雯也有类似的感受,“就比如做西餐、营养搭配、婴儿拍嗝等,我们都学过,但如果和深耕某个领域的人放在一起竞争,又可能没有太多优势。”
不过,李雯观察发现,学院正在不断地探索更新课程体系:“现在家政学大二、大三的学弟学妹们的课程设置有所优化,例如开设了实用性很强的新媒体课程。”
老师专门请来厨师教学生们做中餐烹饪
一位在成人高等院校教授家政学多年的业内人士认为,浙江省首个家政学本科专业的开设,无疑是一次具有前瞻性和示范性的教育探索,为高等教育与产业融合提供了新范式:“但对于家政学专业的本科生来说,一进校园,就应开始结合职业规划进行学习和实践。老师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性格和能力,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如家政管理或家政服务,并在产教融合的过程中,让学生能够调整、修正职业方向的选择。与此同时,学生也要靠自己主动去寻找资源、发现机会,例如多参与社区的志愿服务等,不断在做中学、学中练,才能逐渐对未来规划有更明晰的认知。不能只看老师开什么课,你就学什么,那肯定是不够的。”
明天会更好
回顾大学期间的学习,陆佳丽觉得自己的关键词是“充实”。对于当初自己主动报考家政学专业这件事,她并不觉得后悔。
在浙江树人学院的官方网站上,对家政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有着这样的描述:培养具备家政学、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法学等多学科知识。同时,家政学专业的师资力量十分强大,博士、海归及高职称专业教师占比达70%。在日常的课程学习中,陆佳丽和她的同学们视野不断被打开。
陆佳丽的大学毕业照 受访者供图
陆佳丽最喜欢的课堂是生活实操课。在这门课上,她学会了给婴幼儿做辅食、为老年人搭配餐饮、烹饪烘焙等技能:“能在课堂上动手做美食,其他专业的同学都很羡慕。”回忆起上课的情景,陆佳丽忍不住用手比画起来,“我们有一个超大的模拟中西餐厅实训室,老师给我们很大的空间去自由发挥。上课前,每个同学先填表,把自己需要用到的食材写上去,由老师去统一采购。上课时,大家就用电磁炉烹饪,烧好后,所有菜品放在一块,大家一起来品鉴,香气都飘到其他教室去了。”
首届26名学生中,男生只有3名,杨晨涛就是其中一名。毕业后,他顺利地进入武汉一家大健康领域的公司工作,主要负责运营工作。
在他看来,大学期间的学习收获了许多知识和技能,尤其是曾学过营养学相关的知识,和他现在所从事的大健康领域关系密切,当工作中遇到相关内容时,起码不会毫无概念。
除了学到很多“干货”外,杨晨涛认为,校园的学习生活对自己帮助最大的部分,是来自和老师们的交流互动。
“老师的指导有时候比知识本身更重要,举个例子,我一度想自己创业,打造一个提供整理收纳服务的团队,但当我和任课老师彭玮交流时,彭老师就很严肃地提醒我,创业最忌‘自嗨’,一定要先了解清楚市场现状、市场需求才行。”在老师的建议下,杨晨涛决定毕业后先去公司积累经验,等未来时机成熟,再考虑创业。
李雯在考研期间,因为本科就学习过社会学概论、社会工作概论等课程,因此备考时格外得心应手。在个人能力方面,因为学院对家政学专业非常重视,她也成长很快:“老师会带着我们去参加各种比赛,例如浙江省的家政服务业产教融合创新创业大赛、家政模拟大赛等,通过锻炼,我的表达能力、应变能力都提升了不少。”
与此同时,浙江树人学院的家政学专业也开始受到学生及更多家长的注意。首届家政学专业招生30人,后来实际来了26人。第二年起,家政学专业的热门程度就迅速往上涨——第二届依然计划招生30人,实际来了33个新生。
对年轻毕业生来到就业市场的迷茫与困惑,当了5年家政培训学校校长的刘园园十分理解。她自己也是本科学历,毕业后便来到家政公司工作,25岁当上家政培训学校校长时,也遇到过职场上的挫折与难题。但她觉得,家政学专业的学生们未来有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毕竟家政行业随着时代发展不断细分化、专业化,对高学历人才的需求很大,只不过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如何更好地嫁接,仍需各方不断探索,尤其是社会观念的进一步转变。
作为“过来人”,刘园园建议:“学生在初入职场时,多少有些稚嫩。无论是选择做高端的一线家政服务当家庭教育指导师,还是进入管理岗给阿姨们培训职业技能,都需要先沉淀一段时间,有一份从学徒做起的心态。”
尽管找到一份好工作还需要时间,但陆佳丽相信,大学校园收获的不仅是美好回忆,其中的学习与成长,未来一定会帮助自己在职场上走得更远。
信康配资-宁波股票配资网-正规配资之家门户-正规配资论坛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