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长三角41城上半年经济数据相继出炉。数据显示,长三角地区经济总量约占全国比重为24.8%,较去年提升0.2个百分点。长三角31城跑赢全国平均增速,其中更有17座长三角城市增速不低于6%,成为比重提升的关键。其中,“苏C”徐州与“浙C”温州的经济发展同样实现高增速,上半年徐州、温州GDP分别为4509.3亿元、4831.9亿元,增速分别为6.2%、6%。
不难看出,徐州与温州这两座今年有望共同迈入“万亿俱乐部”的城市间,保持着你追我赶的态势。早在2023年,徐州GDP领先温州约170亿元。2024年上半年,温州GDP反超徐州,高出约70亿元;2024年前三季度,徐州再次反超,领先温州约167亿元;2024年全年,温州经济总量再超徐州,挤进长三角前十。到了今年第一季度,温州以高出徐州0.8个百分点的增速,经济总量领先徐州152亿元,由此温州实现“总量、增速双领先”。再对比上半年数据,徐州虽未能在总量上实现对温州的反超,但两座城市增速的高低翻转,也为今年的全年经济发展留下了一些悬念和期待。
当下,温州与徐州均取得高增速背后的成因,或更值得分析。
“万亿城市”,是两座城市2025年的首要目标。其中,一度因发展“失速”而被外界所看衰的温州,正持续跑出“加速度”——今年2月5日举行的温州“新春第一会”上,浙江省副省长、温州市委书记张振丰强调,要举全市之力迈上“双万”城市新台阶,提速打造“全省第三极”。同日,在徐州“新春第一会”上,徐州市委书记宋乐伟提出,全市上下要全力以赴干出一个好年景,圆满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扎实朝着“万亿城市”迈进。
发展目标既定,在具体的实现路径和产业支撑上,两地又各具特色、各有优势。分产业来看,今年上半年,温州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分别增长3.1%、6.0%和6.1%;同期,徐州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分别增长4.1%、4.7%和7.6%。
今年第一季度,温州第二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2%,而徐州的增速仅4.1%,经济半年报显示,温州延续了一季度“二产快增”的态势。上半年,温州在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上均超过徐州,温州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757.2亿元,徐州则为1569.74亿元。
工业“压舱石”作用在两地正更为凸显。上半年,温州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0%,增速保持浙江全省前列,其中汽车制造、计算机通信、电气机械同比分别增长25.1%、20.0%、13.8%,三者合力拉动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3个百分点。同期,徐州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其中规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1.4%,增速较全部规上工业高了13.9个百分点。
今年第一季度,徐州的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增速均高于温州,上半年这一趋势同样得以延续。
以固定资产投资为例,今年第一季度,徐州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9%,而温州这一数据仅为0.4%。上半年,徐州表现同样优于温州,徐州同比增长4.3%,温州则下降3.7%。数据显示,温州的这一成绩受到了房地产行业拖累,若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温州同比增长5.3%。
细看两地的制造业投资数据,则能看出徐州与温州的经济韧性和潜力:徐州制造业投资增长5.5%,增速高于全部投资1.2个百分点,其中专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32.5%、29.3%;同期,温州制造业投资增长26.2%,占全部投资比重的21.2%,较去年同期提高5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投资、能源投资分别增长10.9%、31.8%。
提振消费是今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上半年,徐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7.0%,增速高居江苏第二;同期,温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8%,增速不及徐州。对于消费数据,徐州市统计局给出了这样的解读:“苏超”开赛以来,消费市场发展再添“新引擎”,“赛事经济”叠加“以旧换新”“假日消费”,聚焦流量转化、存量激活和场景爆发,徐州进一步放大城市IP热点效应。数据显示,上半年徐州的零售业、住宿业、餐饮业分别增长14%、15.7%、12.5%,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上半年,浙江绍兴GDP为4158亿元,首次突破4000亿元,增速高达6.8%,与江苏淮安并列长三角第二,仅次于增速为6.9%的舟山,绍兴也是继温州、徐州后最接近万亿门槛的长三角城市。
从“苏C”与“浙C”的你追我赶,再到“浙D”绍兴的强势突围,长三角城市的活力正不断被激活。接下来,各城市主政者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保持优势,在日益紧密的区域合作中贡献长板,这是长三角城市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信康配资-宁波股票配资网-正规配资之家门户-正规配资论坛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